俗話說,“入夏無病三分虛”。夏季高溫所帶來的煩躁、食欲減退、睡眠不佳、活動減少以及貪涼受寒等,均可使人體受損而背上“夏債”,到了秋季就爆發(fā)出來了,即表現(xiàn)為夏日“欠債”秋后“算賬”。
關節(jié)痛、頸椎病
天氣轉涼,關節(jié)疼痛、頸椎病患者愈來愈多,這是因為在炎炎夏日里過分用空調、電扇,或夜晚過分貪涼,而使關節(jié)、頸椎受損導致的秋后發(fā)病。其癥狀為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有的還伴有眩暈、惡心、上肢麻木、視物模糊等癥。局部熱敷,保暖,按摩可緩解癥狀。
調養(yǎng)方法:一是保暖,尤其是關節(jié)炎患者,對患病部位加以保護,比如使用護膝等防護用品;二是多洗熱水澡或用熱水燙腳,以改善四肢的血液循環(huán);三是適當鍛煉。如出現(xiàn)關節(jié)、腰腿疼的癥狀,最好及時診治,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脾胃損傷
夏季食欲減退,食量減少,在高溫下,消耗又大,身體處于超支狀態(tài)。入秋后氣候涼爽,各臟器的生物鐘也轉入內向性積蓄期。此時加強營養(yǎng)可一補夏虧,但要注意,此時切不可恣意猛吃猛喝,一來可能傷了脾胃,二來可隨著秋季“肥胖開關”的開閘而導致體重劇增。
調養(yǎng)方法:老人由于內分泌的改變和消化酶分泌的相對減少,對饑飽的調控能力較差,往往饑餓時會發(fā)生低血糖,過飽時會增加心臟負擔。一般每日至少進食三餐,最好再增加兩次副餐。3次主餐的間隔時間為4至6小時,副餐放在主餐之間和睡前1小時。以每餐八分飽為宜,七成飽為佳。多吃黃豆、魚類等蛋白質含量高、質量好的食物。同時,應適當選用粗糧,如小米、玉米、燕麥、紅薯。
精神倦怠
夏天高溫,讓不少人一直處于亢奮狀態(tài),出現(xiàn)脾氣暴躁、容易發(fā)火等“情緒中暑”狀況。立秋前后,天氣也未能轉涼,所以多數(shù)人的過激情緒仍然得不到調整,這時就容易因身體能量消耗過多,而出現(xiàn)疲軟、困乏等狀況,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生活。它是補償盛夏季節(jié)帶給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這種精神倦怠會自然消除。
調養(yǎng)方法:秋天是由熱轉冷的過渡時期,此時積極地鍛煉,可以彌補夏耗,消除秋乏。秋高氣爽,空氣中含氧量高,早起晨練健身效果好。跑步、打拳、舞劍、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園散步、出外旅游,均可增強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另外,要從心理上克服精神倦怠。要防止稍有困意就馬上閉上雙眼打盹,甚至悠然地進入夢鄉(xiāng)。要振作精神,克服秋乏的干擾,用積極參加活動和鍛煉來克服困倦。
【相關閱讀】
中醫(yī)推薦7款秋季防病養(yǎng)生食譜
長夏無病三分虛 入秋調養(yǎng)要跟上
謹防3種秋季常見病
秋天犯困 可能是病
秋季健康飲食:胃病患者宜吃植物油
秋季飲食保健:羊肉與什么同食易致病
秋季進補應分三階段:平補、潤補、滋補祛病延年
秋季進補“有講究” 無病亂補易引發(fā)疾病
秋冬交替孩子巧吃防病
秋季注意保健 做到防病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