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期的飼養(yǎng)管理要根據雛雞的生理特點來進行。雛雞的生理特點是:體溫調節(jié)機能不完善,生長迅速,代謝旺盛,羽毛生長快,胃容積小,敏感性強,抗病力差,群居性強,膽較小。
1、育雛前的準備工作。首先要選擇飼養(yǎng)的品種,并對該品種的基本性能和飼養(yǎng)管理要求有所了解,以便做好相關工作。
(1)育雛舍和設備的準備。育雛舍要求有利于防疫、保暖、防鼠害、通風和消毒的原則。設備包括取暖、供料、飲水、溫度計等。
(2)育雛舍消毒。在進雛雞前數天,要對育雛舍進行二次全面徹底的消毒。消毒藥物可選用氯毒殺、消毒威、來蘇爾、新潔爾滅或過氧乙酸等。有條件的對育雛舍進行一次熏蒸消毒。
(3)飼料、疫苗和藥物的準備。根據育雛數量的多少,至少應準備在育雛前10天必需的雛雞飼料、疫苗和保健藥品。
(4)鋪設墊料、試溫。在進雛前1-2天進行預溫,要做好育雛舍或育雛器的調溫工作,檢查供暖設備的供暖效果。
2、飲水和開食。雛雞進入育雛室,雛盒要散放,特別是夏天如果堆放在一起,容易悶死雛雞。進雛后,要先讓雛雞飲溫水2-3小時,最好能供給5-8%的糖水,育雛舍的相對濕度保持60-70%,飲水的溫度以15℃左右為宜。雛雞在經過3小時的充分飲水之后,可以進行開食。頭一周把雛雞料撒在紙上或平盤上,讓其自由采食,每日換紙一次或洗盤一次。
3、保溫。雛雞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育雛頭3天的溫度要保持35-37℃,4-7天保持33-35℃之間;以后每周降低2℃;到第7周降到18-20℃。育雛期間溫度是否適宜可以通過觀察來確定。例如:雛雞群擠在熱源附近顫抖,發(fā)出陣陣怕冷的唧唧聲,很少去吃食,就表明溫度低,應盡快升溫;如果雛雞遠離熱源,張嘴飲水頻繁,就表明溫度過高,應設法降溫;如果雛雞均勻分布靜臥,睡姿伸腿伸頭,呼吸也很有節(jié)奏,或者雛雞輪著吃料而伴有歡快的鳴叫聲,就說明溫度適宜。
4、管理。育雛期管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飼養(yǎng)密度。飼養(yǎng)密度是否適宜,對養(yǎng)好雛雞和充分利用雞舍空間有很大影響。一般飼養(yǎng)密度見表2-7
表2- 7 飼養(yǎng)密度
周 齡 |
立體飼養(yǎng)(只/平方米) |
平面飼養(yǎng)(只/平方米) |
1-2 |
60 |
30 |
3-4 |
40 |
25 |
5-6 |
30 |
20 |
(2)通風。在高溫、高密度飼養(yǎng)條件下,育雛舍內由于雛雞呼吸、糞便及潮濕墊料散發(fā)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如氨氣和二氧化碳等,超過一定的濃度就會危害雛雞健康,所以要及時通風,排除有害氣體,換進新鮮空氣。
(3)光照。光照在蛋雞飼養(yǎng)中非常重要,育雛期的光照時間如下:第1周22小時,第2周20小時,第3周18小時,第4周16小時,第5-8周光照為每天10-12小時。
(4)斷喙。正常的斷喙第一次一般在7-8日齡進行;第二次為修喙,一般在轉群前進行。
(二)育成期
7-20周齡為育成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提高育成率的前提下,力爭雞群整齊度好,并為進入產蛋期在營養(yǎng)上有所積累,防止母雞過早性成熟,為產蛋做好生理上的準備,以保證產蛋期有理想的產蛋性能。
1、轉群前的準備。首先要對育成雞舍進行清洗、消毒。同時要檢查供水系統(tǒng)是否正常。
2、飼喂與管理。從雛雞料轉為育成雞料,要有一周的過渡階段。降低日糧的蛋白質水平,以防止過早開產。每次喂料一定要均勻,同時應照顧弱雞,防止雞采食不勻而影響雞群的整齊度。另外,育成雞由于代謝旺盛,消化能力強,排糞也多。因此,要經常清理糞便和打掃地面,定期刷洗水槽、搞好雞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
3、限制飼養(yǎng)。限制飼養(yǎng)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青年雞吃料過多而過快增加脂肪積蓄,影響產蛋性能。蛋雞一般從8周齡開始限飼,到14周齡結束,如果是多數雞超過標準體重的幅度較大,還應適當限飼。到17周齡以后,要為開產做好準備,就不能限飼,須逐步提高飼料營養(yǎng)水平和飼喂量。限飼的方式:一是限制采食量,一般比自由采食量減少10-20%;二是降低飼料中營養(yǎng)物質,增加纖維素,降低能量、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三是在采食的時間上進行限制。在限飼階段如實行采食量限制,必須有足夠的食槽,讓每只雞都能同時吃上料。當雞出現疾病時,或者進行免疫接種時,應停止限飼,待恢復正常時再繼續(xù)進行限飼。
4、光照。育成期間的光照一般以每天8-9小時為宜。但開放式雞舍在長日照季節(jié)就難控制,可用雙層黑色布簾將門、窗光線遮擋,9時將布簾拉開,17時將布簾拉上,飼喂和操作管理在9-17時這段時間進行。從17周齡后應逐漸增加光照時間。
5、飼養(yǎng)密度。在平養(yǎng)條件下,7-18周齡以每平方米養(yǎng)10只為宜;籠養(yǎng)條件下,應保證每只雞有0.27平方米的籠位。
(三)產蛋期
產蛋期一般是指21周齡到72周齡這段時期,也就是從育成期結束后到母雞產蛋降到50%左右淘汰前的這段時間。這個時期是產生經濟效益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抓好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1、產蛋期各階段的飼養(yǎng)。按蛋雞產蛋階段的劃分為產蛋前期,產蛋中期和產蛋后期。
(1)產蛋前期。大體上21-24周齡為產蛋前期,育成雞由地面平養(yǎng)轉入產蛋雞舍立體籠養(yǎng),此時開始飼喂產蛋前期料。日糧中的鈣含量應由1%增加到2%。這一時期雞的卵巢和第二性征發(fā)育很快,采食量顯著增加,必須任其自由采食,以滿足其營養(yǎng)需要。目前在給產蛋雞的營養(yǎng)供給方面有二種方法:一是按照產蛋率的逐步提高而調整日糧中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量;二是當產蛋率達到5-10%時,提前開始飼喂產蛋高峰期的飼料。這一階段還應按照免疫程序做好雞新城疫、禽流感、減蛋綜合征等疫苗的接種,防止開產后免疫對母雞產蛋產生影響。
(2)產蛋中期。25-42周齡為產蛋中期,在正常的管理條件下,23-24周齡的雞群產蛋率應達到50%,這一時期產蛋率上升很快,經過3-4周便能達到產蛋高峰期。產蛋高峰期的最主要任務就是保持營養(yǎng)供給的穩(wěn)定性和管理工作上的一致性,避免一切應激因素,除本雞舍的飼養(yǎng)人員外,其他人員不準進入雞舍。飼養(yǎng)員服色相對固定,不能斷料、斷水、斷電,氣溫要均勻合適,特別是環(huán)境一定要保持安靜。
(3)產蛋后期。43-72周齡為產蛋后期,根據產蛋率的下降情況適當調整蛋白質的供給量。一般產蛋率在85%以上時,每日每只雞蛋白質進食量為18克﹔當產蛋率降到80-75%時,每日每只雞蛋白質進食量減至16克﹔產蛋率降到70-65%時,每日每只雞進食14克蛋白質。另外,夏季因為天熱,蛋雞的食欲降低,采食量減少,因此在日糧中應適當提高蛋白質水平;冬季天冷,用于維持體溫的能量需要增加,因而要適當提高飼料的代謝能水平,這樣才不至于影響產蛋率。
2、光照。光照管理是提高產蛋雞產蛋性能的重要技術之一。產蛋階段光照保證在16小時。增加光照以每周15-20分鐘逐漸增加為宜,直至16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面積3-4瓦燈泡為宜,照明度要均勻。不可突然增加光照強度或突然滅燈,這樣雞群容易受驚,影響產蛋率。當光照長度達到16小時時,開燈與關燈的時間要固定,不可隨意變動,以防雞產生應激現象。平養(yǎng)的雞在關燈時,應在15-20分鐘內逐漸關燈,減弱亮度,給雞一個信號,以使雞找到適當的棲息位置。
3、鈣質補充。為使母雞高產和降低蛋的破損率,產蛋期應經常檢查鈣的供應情況。產蛋期日糧中含鈣量要保持在3.2-3.5%,在高溫或產蛋率高的情況下,含鈣量可加到3.6-3.8%,但進一步提高對產蛋不利。目前普遍采用貝殼粉和石粉作鈣源,日糧中貝殼粉和石粉的配合以2:1較為適宜,這樣蛋殼強度最好。另外,在鈣源充足的情況下出現蛋殼缺陷時,還應考慮鈣、磷之間的比例和維生素D3的含量是否合適。一般在日糧中含鈣量3-3.5%的情況下,磷以0.45%為最佳,而維生素D3的標準為維生素A標準的10-12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