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魚先養(yǎng)水。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較好的水質能減少魚類疾病的發(fā)生,更有利于魚類的生長和生存。在實際生產中,往往可以通過水體顏色、氨氮含量、底泥顏色等的變化來判斷水質的好壞。
一、紅水
池塘水色變紅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為優(yōu)勢種群而引起,通常情況下無大礙,但一旦天氣突變,造成藻類大量死亡,便會產生毒素而致水體惡化,甚至直接導致魚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變紅,必須及時改良。在天氣晴好時,先用四季安或季胺鹽碘等潑灑消毒,第2天再用雙氧氯、強氯精等潑灑1遍,3天后再視情況追肥1次。
二、黑水
當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較多有機質未得到及時轉化,如殘餌、動物殘體、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這些物質腐敗后,消耗大量溶氧,極易產生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危害水生動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導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發(fā)生魚泛塘現象。一旦發(fā)現此種黑水時,第1~2天分別施用1次雙氧氯等含氯藥物,氧化過多有機質,待3天后,用改水素、肥水寶等改水藥物全池潑灑1次。
三、白濁水
當池水呈白濁色時,表明池塘有機耗氧物質過多,相對而言,將大型有機質分解成營養(yǎng)鹽類的微生物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營養(yǎng)鹽類而大量死亡,從而使池中物質循環(huán)被破壞,池水接近老化,且嚴重缺氧,這種池塘內的魚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陽升起前易出現浮頭。發(fā)現池水為白濁色時,第1天施用"水寶加氧包",使有機質在絮凝后得到及時氧化,第2天全池施用"底質改良劑"藥物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水體物質循環(huán)。
四、氨氮含量過高的水
投喂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yǎng)魚塘,如螃蟹池、對蝦池、烏鱧池、鱖魚池等,如果在平時養(yǎng)殖管理中投入較多高蛋白的餌料后,新陳代謝產物中氨氮含量過高,影響水產動物攝食生長,使其免疫力降低,極易造成寄生蟲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yǎng)塘,每隔10~15天施用氨凈或池底凈1次,及時降解氨氮。如果通過水質檢測,發(fā)現池水氨氮含量嚴重超標時,應及時向池中施用氨凈、氧寶,第3天再用肥水素、肥水寶之類潑灑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增強水體的物質循環(huán)能力。
五、臭水
由于池水腐殖質沉積,動物殘體、殘餌、糞便沉入池底后進行腐敗分解,致使池塘底泥發(fā)黑、發(fā)臭,從而極易產生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極易對生活于中下層的水產動物造成威脅,如鯽魚、草魚、青魚、螃蟹、蝦類、鱖魚等品種。情況嚴重時池塘中下層的水產動物常浮于中上層,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層。如出現上述情況,每隔10~15天要施用1次氨凈、底質改良劑或光合細菌等,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機質或腐殖質的轉化,避免底泥發(fā)黑、發(fā)臭及產生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發(fā)現池塘出現底泥發(fā)黑、水發(fā)臭,應立即采取換水措施,在換水后,第1天施用氨凈,第2天施用肥水素等藥物來調節(jié)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