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郵編:610066)選育,2001年通過四川省審定,2003年通過國家審定,屬2004年農業(yè)部推薦主栽品種。
1、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株高240-260厘米,穗位高90-100厘米,穗長18-20厘米,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4-40粒,百粒重27-29克,出籽率88.3%。在西南地區(qū)生育期平均122天。籽粒容重774克/升,粗蛋白10.75%,粗脂肪4.52%,粗淀粉69.95%,賴氨酸0.34%。 高抗紋枯病、莖腐病和玉米螟,抗大、小斑病,中抗絲黑穗病。
2、產量表現:2000-2001年參加國家西南組玉米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91.7千克,比對照農大108(下同)增產5.5%。2001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比對照平均增產3.1%。
3、栽培要點:適宜春、夏播,一般畝植3500株,重施底肥和攻穗肥,增施粒肥。
4、適栽地區(qū):適宜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西種植。
二、濮單6號
由河南省濮陽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郵編:457000)選育,2003年通過國家審定,屬2004年農業(yè)部推薦主栽品種。
1、特征特性:株型半緊湊,株高280-331厘米,穗位高118-165厘米。穗長19.0-22.3厘米,穗行數16-18行,百粒重31.3-35.5克。出苗至成熟,在東北、華北地區(qū)130天,比農大108早1天,需有效積溫2750℃;在黃淮海地區(qū)97天,比農大108早3天,需有效積溫2550℃;在西南地區(qū)110天,比農大108早1天,需有效積溫2700℃;在西北地區(qū)132天,比掖單13早5天,需有效積溫2400℃。籽粒容重746-792克/升,粗蛋白9.47%-11.66%,粗脂肪3-4.9%,粗淀粉69.22%-74.9%,賴氨酸0.25-0.36%。
2、產量表現:2001-2002年參加東華北春玉米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693.0千克,比農大108增產8.42%;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0.1千克,比農大108增產9.08%。同期參加黃淮海夏玉米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61.9千克,比農大108增產0.14%;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7.7千克,比當地對照減產0.2%。同期參加西南玉米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71.3千克,比農大108增產6.4%;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1.1千克,比當地對照增產10.1%。同期參加西北春玉米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799.8千克,比掖單13增產11.0%;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48.5千克,比當地對照增產5.5%。
3、栽培要點:在東華北地區(qū)中上等肥力地栽培,適宜密度為3200株/畝,注意防治絲黑穗病。在黃淮海地區(qū)栽培,適宜密度為3500株/畝,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矮花葉病毒病。在西南地區(qū)中等肥力地栽培,適宜密度為3200株/畝,注意防治絲黑穗病。在西北地區(qū)有灌溉條件的中上等肥力地栽培,適宜密度為4000-5000株/畝,注意防治絲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蟲害。
4、適栽地區(qū):適宜在遼寧、吉林南部、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地區(qū)、山西、天津、寧夏、內蒙古黃河灌區(qū)、陜西北部、甘肅、新疆、湖北、四川、重慶、湖南、云南、貴州春播種植,在河南、陜西、安徽夏播種植。在東北注意采用專用防治絲黑穗病種衣包衣等綜合措施防治絲黑穗病。
三、安單2號、3號
安單2號、3號為貴州省安順市農科所選育的國家保護品種,2003年通過貴州省審定,并被列為貴州省重點成果推廣項目。
1、安單2號。全生育期120-130天。株高230-250厘米;穗位高65-95厘米,平均76厘米,穗長17.8-25.1厘米,穗粗4.75厘米,穗行數13.7,行粒數37.1,千粒重374-418克,禿尖2-2.5厘米,出籽率87.35%;粗脂肪5.04%,總淀粉71.18%,賴氨酸0.33%。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青枯病、絲黑穗病。
1998-2000年參加區(qū)域生產試驗,畝產量522.7-564.9千克,比各地對照增產8.98-21.1%。
栽培要點:適宜在黔西南、黔中、黔西北海拔600-1400米淺丘陵多熟生態(tài)區(qū)中等,中上等肥力土壤種植。密度3200-3400株/畝,適栽期3月底-5月初。低凹地注意防積水漬害。當爆發(fā)粘蟲和玉米螟(鉆心蟲)危害時應及時防治。
2、安單3號。全生育期120-130天。株高230-250厘米,雙穗率6%左右,千粒重370克,出籽率85.5%。白軸、籽粒金黃色、硬粒型,青稈黃熟。經權威部門測定,所有指標超過國家糧飼專用玉米一級標準。高抗玉米螟,抗大、小斑病、紋枯病、莖腐病和絲黑穗病。一般畝產600千克,高產可達700千克以上。該品種適宜在云、貴、川海拔1000-1800米地區(qū)及類似生態(tài)區(qū)種植,每畝植3000-35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