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苗期露出土表的胚莖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狀,后變成黃褐色干枯縮為線狀,往往子葉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貼伏地面,有時瓜苗出土胚軸和子葉已普遍腐爛,變褐枯死。濕度大時,病株附近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該菌侵染果實引致綿腐病。初現(xiàn)水漬狀斑點,后迅速擴大呈黃褐色水漬狀大病斑,與健部分界明顯,最后整個果實腐爛,且在病瓜外面長出一層白色茂密棉絮狀菌絲。果實發(fā)病多始于臍部,也有的從傷口侵入在其附近開始腐爛。
二、發(fā)病因素:病菌以卵孢子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孢子囊),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游動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濺附到貼近地面的根莖或果實上引致更嚴重的損失。病菌生長適宜地溫15~16℃,溫度高于30℃受到抑制;適宜發(fā)病地溫10℃,低溫對寄主生長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動,尤其是育苗期出現(xiàn)低溫、高濕條件,利于發(fā)病。當幼苗子葉養(yǎng)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實之前是感病期。這時真葉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連陰天或寒流侵襲,地溫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加大,致幼莖細胞伸長,細胞壁變薄病菌乘機侵入。因此,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真葉期發(fā)生,3片真葉后,發(fā)病較少。結果期陰雨連綿,果實易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