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1、項目來源:1983年原國家經委下達項目。 2、鑒定;1989年農業(yè)部組織鑒定。
二、主要內容及技術經濟指標 l、深耕、深溝、淺種與"三濕下種":旱地蔗區(qū)土層淺、犁底層淺、雨水下滲少、徑流大、土壤干旱,影響甘蔗的下種出苗。所以,推廣了套犁深耕、深松、深溝、淺種。即在深耕或深松的基礎上開溝15-20cm,復回一些松土,下種后薄覆土(以植溝埂表面距植溝底5-10cm為宜)。據廣東遂溪縣調查,深溝淺種出苗率達74.5%.比對照高20.21%,甘蔗畝產達5.37噸,比對照增產22.32%。為了多積蓄雨水,確保甘蔗發(fā)芽,有條件的地方除了深耕或深松外,還必須"深溝、深種"板土栽培。即在秋季雨水結束前,實行深耕細耙,切斷犁底層毛細管,減少蒸發(fā),冬季或初春趁表面土壤潮濕時,搶墑下種。采用這種方法,常規(guī)下種4000個雙芽苗,一般每畝有效莖可達5000株。則比常規(guī)種植提高1000株以上。 由于地旱、種干是影響蔗芽萌發(fā)、造成旱地蔗發(fā)芽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采用三濕下種,提高發(fā)芽率。其做法是先用清水或糞水淋濕植蔗溝,然后將種苗進行浸種消毒,吸足水分立即下種,而覆以糞水與磷肥拌勻的牛欄糞或土雜肥,這件可以把發(fā)芽率從原來的30~40%,提高到50-60%,高的達70%以上。 2、選用和推廣抗旱耐瘠良種:根據旱地蔗區(qū)的特點,選用耐旱、粗生、前期生長快、分蘗力強,豐產等特點的品種。例如桂糖11、粵糖 63/237、川蔗 10號等,這些良種增產增糖顯著,一般比臺糖134增產10%以上,糖份提高1%以上。 3、合理密植,協調群體結構:旱地蔗水肥條件差,個體發(fā)育弱,萌發(fā)率低,分蘗遲而少,分蘗成莖率不到10%。因此旱地甘蔗栽培主要依靠母莖苗成莖。通過合理密植,既保證群體數量,又使個體協調發(fā)展,以相對較多的有效莖使單位面積發(fā)揮最大的增產潛力。目前一般行距在80-100cm,畝下種 7000-9000個芽.畝有效莖達5000-6000株。 4、調整施肥比例,改進施肥方法:旱地蔗區(qū)土壤肥力差,一般有機質含量都在20%以下,缺氮、少磷貧鉀。所以一般每畝增施20-30擔土雜肥作基肥,利用苗期行間空隙大,光照充足,間種豆科綠肥返田。改偏施氮肥為增磷補鉀,確定甘蔗配方施肥比例,同時改底肥表施為深施,追肥撒施為穴施或溝施或培土結合分層施,以及適施壯尾肥。通過以上一系列技術改進,能提高肥料利用率10%左右。 5、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旱地蔗區(qū)自然條件差異大,有的地區(qū)早春低濕陰雨,有的地方冬春干旱,對甘蔗萌芽不利。地膜覆蓋栽培能增溫保墑,促進甘蔗的早生快發(fā)。同時也使甘蔗苗全苗壯,有效莖數增多,提高產量和糖份。 6、因地制宜,改變植期,避免不利氣候對甘蔗出苗的影響,同時延長甘蔗生長期。 7.選用新型農藥,防治病蟲害:旱地蔗區(qū)霜期短,蔗螟、蔗龜、薊馬、棉蚜蟲等病蟲危害重,影響產量的提高,可以利用呋喃丹、辛硫磷等新農藥進行防治。據測試,每畝施3%呋喃丹4公斤,減少苗期枯心率1.29-1.67%、白螟枯葉率6.13-3.61%,螟蟲害蛀節(jié)1.20-3.32%,每畝提高有效莖97-617條,產量增加2.8-23. 4%。每畝施 50%辛硫磷 500克,防治蠐螬有效率達80%以上。 甘蔗是我國的主要糖料作物,種植面積占糖料總面積55%,幾年來,糧糖爭地矛盾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甘蔗生產實行了由水田、基水地轉向旱地的"戰(zhàn)略轉移"。目前,我國甘蔗生產中有80%以上種植在旱坡地上,平均產量不足3000公斤,低于全國平均畝產3800公斤的水平。一些地區(qū)曾采用高產栽培技術,使單產提高到4000公斤以上。 該項目的實施,使新增投入與新增產出比為1:21.5,所以經濟效益的提高十分明顯;同時,能改善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推廣適用地區(qū)及范圍 宜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江西、海南等省區(qū)旱地蔗區(qū)推廣。
四、技術推廣方式 提供無償和低償技術咨詢、指導。
五、完成單位名稱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等
六、聯系人 鄧光聯 嵇莉莉 通訊地址:北京農展館南里11號 郵政編碼: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