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干旱持續(xù)肆虐,中國農業(yè)專家正在考慮放棄傳統(tǒng)主食——大米,轉而鼓勵農民種植土豆。
飯桌上的炒飯可能會讓位于土豆泥和薯條,這樣的前景令中國美食家們長噓短嘆,然而許多農業(yè)產區(qū)的嚴酷干旱意味著這種轉變也許勢在必行。
其貌不揚的土豆更加耐旱,更可能成為水稻乃至小麥的替代作物。
大米占據(jù)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中心位置。人們對大米食品的稱呼——“飯”——同樣是對食物的泛稱:有種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是“你吃飯了嗎”;一份穩(wěn)定的機關工作被稱作“鐵飯碗”。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專家屈盡玉(音)說:“土豆比水稻和小麥更加耐旱,更適合中國,因為中國六成的耕地缺水。”
這種轉變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如何用補貼來說服農民放棄水稻和小麥。
中國是世界上種植土豆最多的國家。長期以來,土豆一直是西北等地區(qū)的后備糧食。如果小麥歉收就種植土豆,因為土豆在干旱時期的產量至少能達到正常產量的60%。當?shù)剞r民稱之為“救命糧”——在中國,土豆被當作一種糧食作物。
雖然洪水成為今夏中國媒體的焦點,但中國每年灌溉用水的缺口仍然高達300億立方米。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凡(音)說:“土豆不但更有營養(yǎng),而且每公頃產量比其他作物高出三到四倍。”
陳凡還說:“由于技術限制,水稻、玉米和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難以提高,于是土豆成為滿足13億人糧食需求的更好選擇。”
中國國土資源部表示,中國在過去10年里喪失了將近7%的耕地。農田還受到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嚴重影響。中國六分之一的耕地被重金屬污染,超過四成的耕地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問題。